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执行)方


一、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工学学科,是青海理工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24年实现首次招生。2023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培育项目,专业聚焦青海省盐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以新型合金材料、盐湖化工非金属材料、新能源转化存储材料为研究发展方向,突出“新材料+”特色发展,拥有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现有教师20名,其中专任教师 18人,柔性引进知名专家2人,教师高职比55%,博士比65%,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13人次。

专业代码:080401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基本学制:4年   

学习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和高原资源禀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能够在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加工制造等行业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材料应用及检测表征、项目管理及生产经营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实践,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责任担当意识,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在材料工程领域熟悉材料开发、生产、检测、应用、回收全过程中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问题,并有效评估其对使用人员和公众健康、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熟悉所从事材料领域发展现状和掌握其前沿方向,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生产、设计、开发、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岗位专业能力。

目标3: 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中展现独立工作、团结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就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与团队成员和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能综合运用工程管理知识独立或合作开展材料领域相关项目。

目标4: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和竞争意识,熟悉材料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促进终身发展。

(二)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主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系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门知识,并能够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分析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为表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并能综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计算、分析与求解。

(3)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能对材料的设计方案和模型进行推理和验证。

(4)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些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分析、论证与评价,以获得有效结论。

(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材料及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与参数,表达各种可行解决方案。

(2)能够针对材料制备、加工、热处理及服役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文献研究,选择、建立正确的模型,并论证、求解。

(3)能够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角度,分析材料组成-工艺-结构-性能的相互关系与制约规律,并通过实验和文献调研判断其合理性。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并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安全与健康、法律与文化等多种因素。

(1)能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解决方案。

(2)能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3)能够实施设计方案,解决材料制备、加工、热处理、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安全与健康、法律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得出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及科学方法对材料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制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安全有效开展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信息综合最终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1)掌握材料相关的各类测试、分析和实验方法,基于科学原理,选择研究方法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能够通过文献研究选择研究路线,正确选用实验装置,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实验和采集数据。

(3)能够用科学的理论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表征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解析、模拟与预测,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相关方法及工具的局限性。

(1)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掌握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和获取方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工具获得有用信息。

(2)掌握专业相关的现代仪器、工程工具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3)基于材料组成-加工合成-组织-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建立材料复杂工程的物理模型,并综合应用现代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和预测,并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基于材料工程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合理分析,了解相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评价材料体系的选择、制备及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熟悉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掌握材料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2)能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评价材料制备、使用及后续处理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了解和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2)在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能正确处理材料生产、使用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设计、制造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材料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1)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理解个人在历史以及社会、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国国情。

(2)能够在材料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特别是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学科团队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理解一个多学科团队中,每个角色对于整个团队目标的意义。

(2)具备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团队其他成员开展有效沟通与合作。

[毕业要求10-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书面、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2)能够就材料及相关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对材料或产品的设计或实施进行全周期、全流程的经济分析和过程管理。

(1)理解并掌握材料及相关领域中涉及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方面工作。

(2)在多学科环境中,能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了解材料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科学前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 170 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交叉学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冶金工程

四、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分析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物理性能、固体物理导论、材料工程传输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课程。

五、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工程制图实践、电工电子实训、材料学基础实验、材料性能与测试技术基础实验、电化学原理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基础实验、热处理工艺实践及虚拟仿真、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实验 、合金材料制备与成型虚拟仿真、锂离子电池组装与性能测试实验、半导体单晶材料制备与加工虚拟仿真、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新能源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执行)方案


 一、专业简介

 青海理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国家战略性新兴及青海特色优势产业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教师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建有新能源综合运行调控实验室、新能源转化与储存实验室等科研与实验教学平台。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及新能源产业的需求,聚焦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瞄准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及综合运行方向,紧密结合青海乃至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培养从事新能源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代码:080503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基本学制:4

 学习年限:3-6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素质,系统掌握新能源高效转化与应用、新能源运行设备与系统、新能源运行调控、新能源转化与储存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够在能源行业从事以光伏、风电、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项目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期望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新能源行业的新型技术快速发展及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市场需求及其政策变化,融入能源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新业态。

 目标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能够成为技术开发团队或工程运营团队中的主要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有效地发挥作用;

 目标3:针对国家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需求,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能源产业设备生产、规划设计、发电、并网及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开展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优化研究以及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目标4:具有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在新能源行业及上下游生产链领域具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

 (二)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新能源高效转化与应用、新能源运行设备与系统、新能源运行调控、新能源转化与储存等方面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新兴技术,在新能源产业规划、工程建设中,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新能源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参与新能源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新能源转化装置设计、新能源并网、新能源系统综合运行等环节中的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仿真分析、模拟实践与数据处理及解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能够主动跟踪新能源材料、发电并网运行领域的新技术,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70学分方可毕业。

 3.学位授予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对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及以上,并符合《青海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毕业鉴定不合格的;

 (二)未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要求的;

 (三)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尚在影响期内的;

 (四)有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

 (五)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不应授予学士学位的其他情形。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交叉学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专业核心课程

 光电与光化学转化原理、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电化学原理及电化学电池、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系统建模与仿真。

 五、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制图实践、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太阳能电池课程设计、电机与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光伏电站综合设计及评估、人工智能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多能互补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课程设计(一)、电工电子课程设计(二)、智慧能源网综合实验、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新能源器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准入条件: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除毕业设计(论文)之外的其他全部实践环节;按教学计划规定修读完各类选修课,方可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执行)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专业,交叉融合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与交通工程三个方向。目前,土木、水利与交通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人。拥有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力学实验室和绘图实验室,正在筹建岩土工程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混凝土与钢结构实验室、交通土建实验室、水工结构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本专业秉持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以高原环境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和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着力解决以上行业土建工程中突出的寒区冻土和结构耐久性等共性问题,努力构建成为青海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土木,水利与交通行业优秀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代码: 081010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标准学制:4

学习年限:3-6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及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掌握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的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与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实践,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获得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执业资质的能力,能够胜任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工作。

目标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熟悉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具备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应团队中成为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的骨干力量。

目标3:面对高原土木、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分析、评价和解决的能力,能够提出系统性的工程解决方案;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目标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跟踪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职业变迁和发展的需要。

(二)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备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具备面向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和表述能力。

1.2 具有工程图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测绘等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能用于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和表达。

1.3 具有系统的力学基本原理知识,能用于复杂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问题的建模、分析和计算。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分析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形成有效结论。

2.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数学和力学工具达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2.2 能够应用力学基础知识和方法,正确识别和表达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本质特征、关键环节,并能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3 能够正确、合理运用专业知识,识别、分析和判断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复杂工程的核心问题,并形成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以创新思维设计/开发满足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施工方案、工艺流程,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确定工程基本单元的设计目标或问题解决方案,并完成设计/开发工作。

3.2 能够进行工程体系的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进行施工方案、工艺流程等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3.4 在设计/开发工作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有效、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通过综合信息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调研和分析解决复杂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问题的方案。

4.2 掌握工程基础和专业实验、测试和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4.3 根据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并 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通过信息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合理选择或充分利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设备和工程分析工具开展工作,并了解这些工具的优越性和输出结果的局限性所在。

5.1 了解土木工程常用的现代仪器、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 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勘测、制图、检测、计算、设计等恰当的技术和资源,对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理解其局限性。

5.3 能够选用恰当的现代工具对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特定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 拟,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 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经济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分析、评价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7.2 能够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其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专业伦理、健康身心、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身心健康、有正确价值观,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8.2 能够在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领域工程管理实践中理解并恪守法律、法规、工程职业道 德、工程伦理、专业规范和标准,自觉履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具有健康体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配合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2 能够独立承担专项任务,并能在团队中承担成员或领导角色,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 作精神,能够参与、组织和协调团队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就复杂的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问题绘制标准的工程图、撰写设计 说明书、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报告等,并能面向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陈述发言;能够与同行就工 程专业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0.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 11]:项目管理:能够在与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掌握并应用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相关管理原理与决策方法。

11.1 能够在与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掌握工程项目涉及的管理原 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并能够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正 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拓展新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技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2.1 在社会和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能够认识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 要性,自觉跟踪学科前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12.2 掌握拓展新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技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

3.学位授予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的学习,且符合《青海理工学院普通本科学生学术学位授予管理条例或细则》中的要求,可授予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

交叉学科: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工程。

四、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地质、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施工原理。

五、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测量实习、建筑材料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地质实习、土力学实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工程施工原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准入条件: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除毕业设计(论文)之外的其他全部实践环节;按教学计划规定修读完各类选修课,方可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执行)方案


一、专业简介

 青海理工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3年申请设立,现有专任教师17人,拥有基础测绘、遥感时空大数据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立足青藏高原独特地域与特殊生态环境,依托青海理工学院建设西部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的优势,面对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战略所赋予的学科使命,在生态遥感、高原灾害遥感监测、实景三维建设等学科方向上,实施高原遥感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业代码:081202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基本学制:4年

 学习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融入青海、立足青藏高原,面向全国为宗旨,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能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遥感科学、测绘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解决遥感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质矿产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实践,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师职业道德,熟悉所从事行业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能正确评价所设计的工程对象和从事的工程实践活动对文化、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解决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生产、设计、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目标3: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展现独立工作、团结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能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持续跟踪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规范,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

 (二)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遥感数据采集、影像解译、专题制图、天/空/地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算法设计、文献检索、摄影测量与遥感综合设计与创新等方面的训练,毕业时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和能力: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与遥感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保护、实景三维、高原地质灾害监测与应急保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遥感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条件下,能够针对遥感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技术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测绘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遥感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测绘遥感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对复杂的测绘遥感工程问题开展预测和模拟,解释其现象,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遥感专业工程实践和遥感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遥感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遥感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遥感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70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测绘学概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和航空航天数据获取等。

 五、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工程训练、数字地形测量实习、无人机与摄影测量综合实习、地理空间信息挖掘实习、生态与灾害遥感监测综合实习、遥感时空大数据实习、遥感综合设计与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